以文化文艺工作新成效扎实推进文化强国建设
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这是党中央首次明确建成文化强国的时间表。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文化强国建设作出部署。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强国建设提出了新的重要要求。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专题就加快建设文化强国进行研究和部署。“十四五”时期,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不断加强文化建设顶层设计,着力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健全现代化文化产业体系,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多层次文明对话,为建成文化强国打下坚实基础。金秋10月,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召开,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扎实推进文化强国建设”,标志着我国文化强国建设进入新的阶段,对文化文艺工作也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
一是坚守正道。坚守正道,简言之就是“守正”。我国自古就有“文以载道”“文以贯道”“文以明道”的传统,正因为有这样的“守正道”传统,中国之“文”才有着历久不衰的正大气象,为历朝历代统治者所重视,被视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新时代,坚守正道被赋予了崭新的内涵。守正,守的是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守的是“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守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对于文化建设来说,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也只有坚守正道,才能汇聚起强大的“引领力”和“感召力”。“十五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发展处于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在这样的历史时期,文化文艺工作者尤须坚定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守正创新,以优秀文艺作品,弘扬信仰之美、崇高之美,不断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发展壮大主流价值、主流舆论、主流文化,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引领和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
二是植根传统。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须“植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植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扎实推进文化强国建设,要求必须在坚定文化自信上迈出新步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自信才能自强。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而绵延不绝、迭遭忧患而经久不衰,这是人类文明的奇迹,也是我们自信的底气。“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根本固者,华实必茂;源流深者,光澜必章。”“本固”才能“枝荣”,“根深”方有“叶茂”,有根的强大才能行稳致远,才是真正强大。植根传统才有“凝聚力”和“向心力”,因为传统是中华民族的共有血脉,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根基。扎实推进文化强国建设,文化生产、文艺创作必须植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承民族精神、赓续历史文脉,凸显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并使之发挥支配性作用,把植根传统和植根人民、植根生活统一起来,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返本开新写出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彰显中华美学精神、有骨气、有个性、有神采的作品,推动文化自信融入全民族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之中。
三是顺时应势。“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顺时应势,就是要求文化生产、文艺创作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顺应时代潮流,走在时代前列,“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顺势者昌”,“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善战者,求之于势。”强者之所以强,除了自身的强大外,积极识变应变求变,顺应时势、勇立潮头,乃是必要的前提。一方面,文化建设应顺应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潮流。“十五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就是“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生产、文艺创作应自觉书写和反映这个主题,并推动自身的高质量发展进程,以自身独特的声部加入这个恢弘乐章的合奏中去。另一方面,要“顺应信息技术发展潮流”。可以说,信息技术发展全方位改写了当代社会文化生态。在一个读者在网上、人媒相依、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文化生产、文艺创作必须找到新的抵达读者、走近读者的有效路径。在科技势能不断累积的新时代,文化发展必须顺应潮流,抓住科技成势机遇,主动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用互联网思维和信息技术创新、改进文化生产创作流程,实现文化建设数字化赋能、信息化转型,形成与科技势能相适应的文化生产新路径、新形态、新优势。
四是创新创造。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大力繁荣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创作出优秀的文化产品文艺作品是基础和根本;因为文化产品生产、文艺作品创作是文化事业、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供给侧,是文化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衡量一个时代的文化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产品作品。“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唯创新创造能开辟未来。扎实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最终也是要看有没有旺盛的创新创造活力,有没有创作出和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创新性优秀作品。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没有优秀作品,其他事情搞得再热闹、再花哨,那也只是表面文章,是不能真正深入人民精神世界的,是不能触及人的灵魂、引起人民思想共鸣的。有了优秀作品,才能发挥文化养心志、育情操的作用,涵养全民族昂扬奋发的精神气质。文艺工作者应该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要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特别是要围绕提高文化原创能力,改进、创新文化文艺创作生产方式和机制,创作生产一批厚重隽永、深入人心的时代经典,“演奏第一提琴”,构筑中华文化新高峰,形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文化新标识。
五是加强传播。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把“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作为扎实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统筹网上网下、做大做强传播渠道、切实提升传播效能是重要路径。强化用文化同世界对话的理念,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推动更多富有历史文化底蕴、反映当代中国生活、具备国际文化视野的作品走出国门。深入研究国际话语场域,探索信息时代、数智时代条件下话语传递和接受规律,构建起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建设文化强国,内容是根本,传播是关键。在国际话语场,谁的传播手段先进、传播能力强大,谁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就能广为流传,谁就能在国际话语竞争中占领先机、赢得主动。“十五五”时期,应进一步深化主流媒体国际传播机制改革创新,善用数智时代技术条件,以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沉浸式媒体等新兴技术创新渠道和场景,为中华文化传播精准触达、广泛覆盖开辟新路径,不断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弥补跨国别、跨文化、跨语际认知差异的鸿沟,提升翻译能力,着眼强化话语的形象性、生动性、精准性、趣味性、亲和性、简洁性、通俗性,推进中国故事中华理念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构建适应当代文化传播趋势的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增强不同文明间认知共识和价值共识,实现有机沟通、全效沟通。
建设文化强国,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事关中华民族复兴大业,事关提升国际竞争力。“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文化文艺工作者要锚定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战略目标,按照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最新部署,勇担使命、奋发有为,以优秀文化产品文艺作品谱写“十五五”时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新华章,不断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筑牢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文化根基。
来源:中国艺术报

青公网安备63010402000682号